2)第五十三章 地龙养殖(四)_我不求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给儿童启蒙用的专门读本,城里书堂的夫子们,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反正学生如果学不会,就一顿竹板打在手心上。

  郭大路立刻就想到,给浩哥儿等孩子们编一本启蒙教材,他都不用多想,直接就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他打听得清楚,这样的文本从来没在大李朝出现过。

  这其中,郭大路最熟悉的就是《三字经》,因为他穿越以前所在的甬城市,就是《三字经》诞生之地,是宋朝人王应麟所著,近年来国学盛行,许多学校将《三字经》等引入了课外阅读文本,郭大路也看过《三字经》,甚至能够倒背如流。

  这一次郭大路首次当“文抄公”,继承众多穿越客伟大的抄袭大业,第一本书就抄到了《三字经》头上,其实他也可以抄《百家姓》,但是问题是他至今不知道当今皇帝老儿姓什么,如果《百家姓》的第一位不把皇帝老儿的姓放上面,那自己就真的是作死了――《百家姓》成书于宋朝,所以赵官儿的赵姓排在了第一,否则的话,真以中华姓氏来源排名,怎么也轮不到赵家人。

  郭大路认认真真,一笔一划写着《三字经》,同时用上了标点符号,写完后,更是在每个字上面标上了拼音。

  说实话,是不是将拼音引入这个穿越的大李朝,郭大路是迟疑了好久的。

  拼音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帮助孩子们初学文字,这可比古中国的反切等注音方式好用多了,但问题是,古音不同与现音,21世纪的中国普通话,也不同于郭大路现在穿越的大李朝的口音。

  如果完全以普通话的语音来给大李朝的文字注音,那绝对成了瞎七搭八,鸡同鸭讲,最后必定一团乱,谁都听不懂,此举也不利于拼音的推广。

  所以郭大路在抄袭大业之外又有了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翻译,将大李朝的话音,用现代拼音字母翻译过来,成为大李朝版“普通话”。

  这活可不轻松,郭大路脑海里时不时普通话和大李朝语互相打架打成一团,让他一个脑袋三个大,这也严重拖累了《三字经》的“创作”进度,等到好不容易写了一半,郭大路突然想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后隆村的村民说的方言,和大李朝京城官员们说的话,是否相同?

  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大中国地域辽阔,方言遍布,就算是到了21世纪,依然存在大量的方言,南北方言区别之大,简直就可以开个万国语言博览会了。

  这大李朝虽然立国已经两千余年,但以古代落后的交通、经济、人员往来交际情况,很难相信,全国上下不分南北全用同一种语言。

  郭大路挠了挠头,找到隔壁正在休息的郭进:“爹,你以前眼睛――嗯,身体康健时,是不是经常外出?”

  

  请收藏:https://m.bg9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