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七四章 阶段_永不下车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科学思维而服务的全过程。

  在当今时代,一个人,要想在文明时代生活,必须有全面的学识。

  盖亚净土的教育体系,在成立之初,就由阿达民起草,将教育体系分划为初、中、高三个阶段,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禁止繁衍,到今天,这体系里的初级阶段、基本对应旧时代的学前与小学教育,似乎已接近于完成了历史使命,年龄最小的学生也有九岁,不出几年,升入中级教育机构后,初级教育机构就“无生可召”,

  似乎可以直接关门大吉。

  这样的前景,显然,并不是方然所期盼的,一切他都另有打算。

  人类,在文明跨越奇点、获得无限长的生命后,究竟以什么样的形态生活,怎样构成文明,这显然与社会的一切规划紧密相关。

  在研讨会上,方然没有展开说明这点,只告诉在场专家们“以传统人类社会的构成来规划”,至于这样规划的教育体系,如何应对民众年龄一年年提升,少年儿童群体,将永远不复存在的问题,

  那要留到“意识模拟器”与相关技术成熟、投入应用时,再作说明。

  总之,以一个传统的人口构成,来规划盖亚净土的教育体系,所谓初、中、高三级,并不能简单对应到旧时代的教育阶梯上。

  原因在于,旧时代的教育体系,即便也很重视接受者的自身发展、完善,却始终有一个“培养劳动者”的重担在肩,此外还有不宜言说的“维持稳定”、甚至“渔民”等职责,最终的结果就是乌烟瘴气。

  而在新时代,教育的目标很单一,完全围绕接受者的成长规律而制定。

  盖亚净土的初级教育,基本对应旧时代的幼儿园、以及联邦学制的一至四年级,目标,是将一个呱呱坠地、宛如白纸的新生命,

  培养成人类文明中的一分子,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

  “社会人”,在旧时代的语境中,往往用来指代无所事事、寄生在社会肌体之上,凭“本事”小打小闹攫取资源的家伙,这一含义在新时代已被废弃。

  其原本的含义,则是在一个“人”的自然属性之上,构建能适应、融入、并存于人类世界的社会属性,使幼小者具备语言、认知、交往、自我认知等能力,熟悉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则,哪怕暂时还不明白其意义。

  在这一阶段,与旧时代的教育过程相比,知识、技能的学习比重明显较少。

  一个不过几岁的孩童,学习知识,甚至于学习科学,能有什么样的显著成就呢,几乎没有,这样做完全是得不偿失。

  旧时代见诸媒体的所谓“神童”,本质上,都是基于记忆、模仿的揠苗助长,即便其中确有一些个例,成长为卓越的人才,“神童”成才的比例,刨除家庭、教育与其他环境影响后,也和所谓“普通”儿童并无差异。

  说白了,一个孩童未来是否成才,与其在幼年时代,是不是“神童”,

  两者间根本没有关联。

  从降生,到成人,一个人的脑神经等客观条件,是逐渐发展成熟的,栖居其中的思维、意识与智慧,自然也需要成长的过程。

  请收藏:https://m.bg9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