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一章 大明月报翰林出品(上)_大明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一个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

  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甚多。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因此,对刻印无价值的书,有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可见当时刻书风行一时。

  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天津杨柳青版画至今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生产。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会子”(当时发行的纸币)。

  明清两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设立经厂,永乐的北藏,正统的道藏都是由经厂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龙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后,到16世纪中叶,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所以说雕版到了明代,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刻工人数众多,也是一门手艺活,从事此行业的人相当普遍。

  这就是明代独有的手工业,打铁、磨豆腐、木匠、泥工、油漆匠接下去就是刻印了,而刻工的门槛很低,大多数的刻工不识字。

  即是月刊,那么要求出书的速度快,前期做到有存稿,比如八月出的书,其实在六月份就得备好,而且古代的书没有什么国家标准,各种大小都有,长宽比例也各不相同。同一套书一般是一样大的,但是即使是同一个人刻的不同的书也经常不一样大。

  这就要看纸的尺寸,在古代没个作坊生产出的纸尺寸也有许多大小不一,一张纸的大小,就代表了后期书的大小,比如有4尺整张的,有3尺整张的,对折再对折后,再裁剪就是书的大小。

  那么《大明月报》的页数定为每期八页为最佳,不浪费纸张,古代读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穷人家的孩子是不起书的,所以历史上有很多小故事都是,穷人家的孩子特别喜欢读书,为了读书就到富人家去做工,趁机还能偷偷地看书。凿壁借光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种情况产生很大的原因是因为那是后书的价格太高了。

  为了表示对先贤文人的尊敬,看到地上的纸都要捡起来。虽然东汉末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是对于古代社会来说,造纸术已经算得上是高科技了,所以大多数人还是用不起的。雕版印刷术的工程量非常的浩大,就是先把要印刷的东西雕刻到一个版面上,如果有一个字刻错了就要重新再来。这样以来,书

  请收藏:https://m.bg9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