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1章 新国民_大明匹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河南,尤其是卫所下垦殖的百姓,对于义务教育,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全民义务教育,义务性和强制性并存。至于河南义务教育是不是合乎大明祖制,似乎并没有人担心。

  主政河南的几年间,王泰几乎走遍了河南所有的地方,他曾深入到偏远山村,儿童辍学率的严重现实,让他时常忧虑万分。

  河南的百姓,无论是原住民还是迁来的流民,民生凋敝,嗷嗷待哺,吃都吃不饱,那还顾得上读书?

  在王泰治下,随着兴修水利、挖井屯田,随着番薯的引入,卫所治下的百姓,基本上脱离了温饱问题,民众虽然还处于贫困之下,但百废待兴,希望丛生。

  基于河南的现实,王泰不再是一省巡抚,并没不能插手布政司治下,可他依然在河南地面上,有足够的影响力。

  教育是一国之本,开启民智则是重中之重,王泰不想再等,他必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把所有的孩子都招呼到学堂里面来,谁要是敢跟他作对,他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强权对抗抵制。

  一张白纸好作画!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则是困难重重。

  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大明王朝要国富民强,走上世界之巅,义务教育的普及必不可少。只有强大的义务教育基础,才能构建更加牢固的高等教育平台,培养出强大自信的国民,以大明上亿的国民,强盛指日可待。

  高等教育,在中国,只能是普及教育,而不能成为精英教育,中国人几千年朴素的哲学观,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推行精英教育,社会的分级会更加明显,民族的动荡和不安也在所难免。

  义务教育的弊端,便是成本太高,尤其对王泰而言,占到了卫所收入的一半以上。不过,既然王泰不反对,下面的官员和将领,也是顺水推舟。

  卫所下的儒学提举司成立,虽然惊世骇俗,却也是理所当然。

  虽然挂名儒学提举司,但儒学所占比例大大减少,自然科学大大增加。

  明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八股取士”定型于明朝,也形成了一股庞大的读书人群,“东林党”就是一例。明朝政府试图通过“八股取士”,将天下知识分子的思想集于一统,维护统治。简单的说就是读书人全部教材,用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考试出题全部在此范围内,根据题目,在限定文章格式的情况下,大家看谁的文章分高,谁分高谁做官。

  八股文章必须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

  请收藏:https://m.bg9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