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四章 千万利益_重回上世纪搞事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基础的铣床,除能铣削平面、沟槽、轮齿、螺纹和花键轴外,还能加工比较复杂的型面,效率较刨床高,在机械制造和修理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如我国目前各工业产能中有大大小小各类铣床近百万台。若开发出的刀具可占据这部分的铣床市场,不说百分百占用,就是10%,这当中利润也是一笔庞大财富。

  养殖场有风险,可工业体系升级,这里面不光可以获得实物利益还可以获得专利技术。

  熊浩脑中的刀具记忆是一篇某个工科网友的吐槽内容,说的是现在都2020年了,书本学习内容居然是人家国外80年代的刀具结构。

  现时代才刚刚1978,熊浩自然不会嫌弃人吐槽的80年代技术。

  相比毛熊五十年代技术,这80年代的技术怎么说也是未来技术。

  放现在,那更是超前技术,也正是他可以抄袭技术。

  熊浩晃了晃脑子,给张大强科普道:“姥爷,最早的铣床是白头鹰人惠特尼于1818年创制的卧式铣床。

  为了铣削麻花钻头的螺旋槽,白头鹰人布朗于1862年创制了第一台万能铣床,是为升降台铣床的雏形。

  1884年前后,市面上出现了龙门铣床。

  等进入20世纪20年代,市面上有了半自动铣床,让工作台利用挡块可完成“进给到快速”或“快速到进给”的自动转换。

  1950年以后,铣床在控制系统方面发展的很快。特别是在数字控制的应用中大大提高了铣床的自动化程度。

  尤其是咱们这个年代,微处理机的数字控制系统和自动换刀系统在铣床上得到应用,扩大了铣床的加工范围,提高了加工精度与效率。

  而我国的机床历史源于1958年,由当时的毛熊专家引领制造。

  沈京机床厂研制出的第一台普通机床更是被印刷在了咱们的第三套华夏币的2元纸币正中间……”

  张大强耐着性子,就听熊浩继续说道:“我们国家的机床以仿造为主,因为没有自己的技术,精度误差极大,各精密工业不得不外购特定的国外物资。

  而影响机床精度的重点除了机床好坏,便是更换最为频繁的工具刀头。

  好的工具刀头不光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缩小因机床带来的精度误差。”

  熊浩毫无规律的补充道:“因受国际冷战关系,毛熊们将他们的专家召回,也不再向我们出口机床。

  而此时的欧美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苛刻到了极致。

  纵使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渠道购买到紧缺物资,也都是他国的淘汰物资。

  而咱们因为受到国外封锁,各行各业忽视了机床的自研发展,以数目论英雄的盲目扩产。

  其中1958年的机床产量是1957年的2倍。

  1960年的机床产量更是1957年的5倍。

  随

  请收藏:https://m.bg9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