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八章:欣欣向荣_军阀治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学生,直接停课回家,先回家干几天活再说。西方人的教育制度就是如此,老师介入学生冲突。

  对于情节恶劣的学生,则要严惩不贷,从而建立一个清静的学校,老师能为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则认真的进行学习。

  同时为了约束老师的行为,每个学堂都成立一个督察队,专门监督老师的行为,学生可以到督察队举报老师的过失行为。

  小学的教育较为严格,因为这是一个扫盲阶段,每门都有成绩考试。

  一般三年后,通过升学考试,则进入中学,不能通过的留级。进入中学后的学习则与小学不同,考试不再有分数,而是进行评级,分a(优)、b(良)、c(及格)、d(不及格)四等。

  各科只要达到c级就能毕业,对学生来并没有什么压力,很容易就能取得合格证,并且能有大量的学习选择空间。

  而老师则要辅助学生挑选主修科目,然后把比较充裕的时间,花在这些主修科目上,让他们有针对姓的学习。

  教育和生产方式也是一般,那种全科皆优才能上好大学的高考模式就好比是自然经济,是不专业的,效率极低的,非常浪费生产资源的。

  而只要求一两个科目优秀的升学模式,则是一种分工的、互补的,类似商品经济,在生产效率上,自然是商品经济高于自然经济,教育上同样如此。

  上完三年的中学,就直接升大学,接着开始进行学术研究、发明创造。

  这个年代人类所掌握的知识还不是很多,还有大量未被发现的东西,因此学制短一点很正常。

  同时学堂有分男女,男女进行分离教育,小学、中学阶段除了一些活动外,双方不会有接触,只有到了大学,男女学生则不会分学堂上课。

  这不仅是因为这年代的保守原因,把男生女生分开对教育也是有好处的,首先不会发生什么乱七八糟的关系,再则有研究表明,男女分班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当一个教室里全是同姓的同学,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念头,注意力更加集中,再则也有利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不是没有顽固的文人反对过这样教育制度,说什么白话文有辱斯文,如此教育方式前所未见什么的,直接被宋汶原给赶了出去。

  宋汶原的才学也许不是很高,但重要的是人为正直,而且大力支持赵岩的白话文和教育制度,因此成了教育部的部长,不知道让多少在赵岩手下做事的文人大感妒忌。

  宋汶原主持下的教育部和师范学堂,完全拥护赵岩制定下的教育方式,凡是有反对的声音,一概不允许。

  反正大明的落魄书生多得是,在明朝后期,朝堂基本上被工商业出身的文人所占据,那些贫寒的文人,除非考上进士,否则就算是举人,也没做官的机会,举

  请收藏:https://m.bg9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