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95章 发展大唐_大唐:我老婆是武媚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提升,农民们将长安附近的荒地几乎全部开垦出来,就连一些贫瘠的土地以及田间地头也都种上了蕃薯与马铃薯,玉米这样的高产作物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

  有关人员粗略估算了一下,等到了秋收之后,光是长安附近粮食的产量就可以养活大半个关内道。

  对这种情况,李贞很是欣慰,他知道,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少取决于土地所能承载人口的多少。

  而土地能承载人口的多少取决于粮食产量的多少。

  比如东汉末年,全国有五千多万人口,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无法养活这么多的人口,于是不少百姓就会挨饿,百姓挨饿后就会造反,所以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

  百姓的造反一定会带来大量的人口损失,不仅仅是因为战争,更是因为战争之后的瘟疫,人口大量减少之后,现有土地再一次可以承载余下的百姓,于是天下就转为大治。

  历朝历代,最开始时都是不断发展生产,拼命的增加人口,而后期土地承载量到达极限,则不断发生战乱,人口锐减,都是这个道理。

  李贞处理这件事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一方面发展生产,一方面增加人口,李贞相信,随着蕃薯、马铃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化肥的使用,土地的承载量一定以几何倍数增加,到时,大唐就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这个是有先例的,在另一个时空的明朝后期,大明拥有一亿人口,超出了土地的承载量,于是先是陕西造反,后是河南造反,大明在造反中被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从而亡国。

  而经过了明末清初的混乱,人口大量损失之后,土地再一次可以承载现有百姓,而随后清朝人口却成倍的增长,最后达到了四亿人口,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蕃薯与马铃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大量推广。

  而到了新时代,由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升,化肥的使用,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华夏国的人口达到了十四亿人,就算是这么多人,也没有发生大的动乱,这就是因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土地的承载量不断加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老百姓不但可以吃饱穿暖,还过上了富足的日子。

  所以,提高生产力水平是最重要的,只有生产出了足够的粮食,就算是人口增加了,老百姓也可以吃得饱,穿得暖,社会得以进行和发展。

  而在化肥,特别是氮肥和钾肥没有研发出来之前,薯类和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和推广将会对大唐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为此,李贞暗中算了一笔帐,在氮肥和钾肥没有研究生产出来之前,大规模的种植薯类和玉米,那么大唐现有土地可以承载四亿人口。

  大唐的领土现在是不断扩大的,现在不过三千万人口,与能承载的四亿人口中间有着巨大的差距,以大唐现在的人口生育率,就算国内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想要发展到四亿人口,最起码也要近百年时间!

  请收藏:https://m.bg94.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